寫在前面提個醒,往下的內容會很龐大。是一個專題項目及攝影畫冊的詳細介紹。
這是第二次寫這個專題了。第一次是2015年底在LeicaJ的公號。我記得,當時發現這組圖片時猶如得了寶貝般的欣喜,一一找來大圖,還特別加注:有觀看順序。
然而并無卵用,至今無人問津。
今又看到畫冊,頓時驚艷。我決定好好說一下這個專題,而不是像上一次寫的那樣:簡歷+簡介+圖片。
如果你喜歡,這是一個能引發各種思路的新紀實類的專題。為什么是紀實,又如何之新,請耐心往下看。
兩年半以前的馬航370還有人記得么?記得當時看到這組片子的一個反應:如果拍馬航的題材,這是一個很好的角度。然而今天這篇文章分析下來,我覺得自己當時只看到了一個表皮。
2013年,亞瑟參與了一個攝影師駐地計劃,在迪拜逗留三個月。這個城市自1960年以來已經從90萬人口擴大到200多萬人,從一個捕魚為生的小村莊變成了財富象征的國際都市。亞迪說:在迪拜,各行各業有無背景的人都是來賺錢的。
她想拍攝這個城市,但是她不愿意以記錄片的模式拍攝迪拜:“我想避開獵奇,”她說, “我想強迫自己發現新的視角。”
在對迪拜的深度了解和走訪中,她發現了那場沉船事故。半個世紀以來,數以千萬記的工人和移民從中國和南亞出發,進入這個豪華城市里最悶熱的工作營地。1961年的那場悲劇襲擊了巴基斯坦和印度的一船移民。這個悲劇并沒有停止。1966年石油在近海區域被發現,迪拜迅速擴張。在亞瑟看來,當時的那一船移民,和現在生活在這個巨大矛盾體中的工人并沒什么兩樣。
在沉船事故中,因為沒有找到尸體,有一個遇難者的家屬至今不相信家人的遇難,從未放棄過尋找。亞瑟獲準進入這個家庭進行采訪,并通過這個不存在的“幸存者”觀察這個城市,也就是迪拜。
迪拜的歷史和今天,就在這個“虛構的幸存者”的眼中被一一展示。下面這組片子出自共30張圖片,很好的展示了作者對“故事”本身的表達。
《Stranger 陌生人》
Olivia Arthur 奧維利亞·亞瑟
來源:http://www.oliviaarthur.com/
上面這組圖片在觀看上可以用一個穿越的視角,想象著,身體在水中沉浮,靈魂在城市里游蕩。至于視覺邏輯,就是電影腳本類的圖像本身。
穿過陌生人的圖像,我們看到了破舊的小漁村,金色的海灘,陽光下高聳的摩天大樓和閃光的豪車……“黃金之城”的消費主義和極端財富穿越歷史的波痕一次次浮出水面。
在這一新一舊,或說一上一下的交替行進中,作為觀看者的我們,漸漸進入作者規劃的視角——迪拜五十年。
話說到這里,你一定看出來了,沒錯,這是一個雙線敘事的作品。除了沉船事故上虛構人物的游走和觀看,還有一個就是迪拜的歷史和現在。而其中串聯起兩者的,則是油輪、勞工和海灣。
以上圖片均有真實背景。要知道,作者立題的初衷仍然是為了“介紹”迪拜這個城市。比如第三張圖片說的是沙塵暴和新迪拜的建筑,第六張圖片拍攝的是一個褪色的廣告牌——不是真實記錄這個城市,如何稱為紀實攝影?
阿不,“新紀實”。
這還不夠新么?還想怎么新?
我覺得,無論題材、深度、廣度還是角度和畫面,都夠給我們的紀實攝影當范本了。當然,除了“紀實”倆字兒,和我們好像扯不上什么關系哈。
Book - Stranger 陌生人
↑↑視頻來源YouTube,全長2分鐘
看出來了么?這本畫冊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全部采用類似于日本米紙的半透明紙張。在這樣的呈現中,整本書變成了一個裝置作品,讓相鄰幾張的畫面疊加在一起,形成一種時間、記憶、沉船和水下等等的融合形態。
你愿意把自己的照片變成“PS層疊加”模式展示出來么?沒有黑與白,沒有獨立的畫面……仿佛沙塵暴和水的窒息。
這是一個很大挑戰。尤其對于畫冊圖像靜態觀看的結構而言。疊加的圖片很容易形成互相混淆的視聽效果,失去作者對畫面語言的把控力。更重要的是,畫面的呈現上,正反頁是同一張照片的翻轉效果,這也會對觀看造成一定程度的擾亂。這時,最考驗編輯的,大約就是畫冊中圖片位置的設計和排版了。
好在,
亞瑟并未放棄單張的圖片,
她在每本書里夾了一張白紙,
可以墊在畫冊里清晰地呈現出圖片原本的面貌。
如果您看得仔細,一定發現了,這本書里還有很多文字。
那些文字是作者亞瑟和海港工作人員的訪談錄的摘取。
她希望這些零散的對話懸停或者沉浸在圖像里,和圖像形成互相對話的呼應——并不是圖說類的解釋,而是呼應——類似于展覽常見的拼貼藝術。
從這本令人驚奇的藝術品中,我看到一個幸存者,為了賺錢來到迪拜,生存和死亡,掙扎和活著。
是否活著的真的活著?
迪拜屬于金錢和名望一族,在那里鍍金的人大多只能看到漫天浮躁的繁華和蕭瑟。
為了不當標題黨,附上半篇亞瑟的訪談錄。在這里面亞瑟清晰地說到自己為什么選擇這種類似于日本米紙的半透明紙張作為畫冊用紙。以及印刷畫冊的一些過程。
然而我只有谷歌翻譯的水平,如果您能翻得更加清楚,請不吝賜教。
原文地址:
http://time.com/4076844/anatomy-of-a-photobook-stranger-by-olivia-arthur/
問:這本畫冊的最大的特點是你選擇了透明紙張來印刷。為什么會做出這個決定?想讓讀者從中得到什么?
Olivia Arthur:這個想法出現是因為我在尋找一種圖像和文字共同運作的方式。我不想分離他們,但我也不想呆板地加上文字說明。我覺得做一本畫冊達要想到文字的平衡是最大的挑戰。我堅信畫冊應該是可以被“讀”的,所以我想這些文本可以像片段式的對話,或無意中聽到的語句一樣被呈現。我希望這本書能向人們聲情并茂展現這座城市的感覺。同時,我也刻意在創造一種困惑感,因為我看到的就是一個令人不解和脫節的城市。
于是,我們就在硫酸紙上實驗文字,就有了把所有內容印刷成這種方式的想法。我決定開始這樣做,是因為它與整個項目是如此吻合:記憶的概念、時間上的來回穿梭、沉船和水等,所有的一切相互重疊映和。當然我也為犧牲掉單張照片的感覺而可惜,但我覺得還是值得的。(如果你沒有把書后的一張空白卡片當做廢紙扔掉的話,它可以用來更好的來看單張照片。)
問:選擇這樣一種方式來呈現作品一定遇到了很多挑戰,印刷的時候困難嗎?
Olivia Arthur:難以想象的復雜!首先,我們不知道是否有人可以這樣做……所以我準備了這本書的兩個版本,一個是常規紙張,一個是這種(當然編輯是完全不一樣的)。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們不知道如何去做。然后我們開始了漫長和徒勞的搜索——找到了一種漂亮的日本紙,有點近似米紙,但它不是那么透明。最后,一個在比利時的印刷公司做了大量測試,得到了一種特殊的曲線印刷技術,可以印刷這種紙張(它對水汽極其敏感,所以你必須用更少的墨水),并且反復測試了它的裝訂效果(因極其脆弱),最終我們得到這樣的結果。
問:如何確保圖像的圖像質量和顏色(一旦將空白紙板墊在頁面下)?
Olivia Arthur:在打印機上,我們用一張白紙墊在下面工作,然后互相疊加看看幾層畫面出來的效果。這本書有趣的一個地方是,色溫根據光線的變化會發生變化。有時候看起來很藍,有時候又發黃。確認顏色是很困難的,但是我們堅持下來了……我們花了正常時間的兩倍左右。
放上這段訪談只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這本書的創作思路。和我想的一樣,用半透明紙和普通紙,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種編輯方式。因為我們觀看到的內容,取決于作品的形式,而形式,則服務于作者想要傳遞出來的信息。
如果前者,也就是我在上半篇里羅列的三十張圖片是 1 種編輯形式,那么這本半透明的書,就是截然不同的第 2 種呈現。
其實還有第 3 種,更好的結合了兩者優點——就是下面這個長達九分鐘的作者編輯版圖片視頻。要知道,視頻顯示的圖片有融合疊加的效果,且不會影響到畫面的單張觀看。至于其上只言片語的隱現,那就更不成問題了。所以,看看也無妨啊!
當然,還有第 4 種呈現,就是展覽。在上面那個訪談中,亞瑟還提到,她盤下一家快餐店改裝成了“Fishbar藝術館”,建立自己的品牌并發行自己和同事的畫冊。有畫冊,能沒有展覽么?
Magnum在2015年給這本書的發行做了配套的展覽。
到此為止,一組新紀實的專題,就有了你們喜聞樂見的展覽、收藏(見上圖)、畫冊……讓我休息一會兒。到這里吧,就到這里。
您看此文用了分秒,點擊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只需一秒喲~
關注樂享印刷包裝公眾號,在線印刷自助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