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看來,傳統印刷的色彩管理應包含設備本身調校、色彩校準、制作設備特性化文件以及色彩轉換和后期維護等。可以說,色彩校準只是色彩管理的一部分。在測試乃至生產過程中還應保持設備的穩定和標準化。下文所述的3種方法均基于此,不再贅述印刷設備的影響。
方法一:匹配網點增大曲線
膠印機在壓印時,橡皮布會產生一定形變,使印刷網點邊緣向四周擴展,從而產生網點增大(又稱“機械性網點增大”)。新標準ISO 12647-2∶2013(以下簡稱“ISO標準”)中明確規定了各種條件下的網點增大曲線(如圖1,其中,A、B、C、D、E為不同印刷條件下的網點增大曲線),印刷校準時參考相應的網點增大曲線進行校準即可。
網點增大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印刷壓力、油墨黏度、紙張狀況、潤版液調配等,即使對設備做了精心調校,也不一定能保證其完全在ISO標準要求的范圍內。
值得一提的是,油墨密度是印刷網點增大的關鍵影響因素。目前油墨密度的確認基本上已經參考ISO標準,多數情況下也不再采用印刷反差等方式來確定,而是依據Lab值,調整油墨密度使其達到最接近的目標Lab值,即可確定為最佳密度。不同油墨要達到最接近的目標Lab值所需要的密度是不一樣的,客觀上也影響了網點增大。
這時候根據印刷測試印張的測量結果,對出版網點進行反補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圖2中藍色為ISO標準規定的網點增大目標曲線,橙色為對印刷品進行實際測量得到的曲線,如何計算輸入網點百分比為50%處的網點補償數據呢?
在橫軸50%的地方垂直向上劃線與目標曲線相交,然后由交點水平向測量曲線劃線使二者相交,最后再由交點垂直向下劃線與橫坐標軸相交,交點45%就是補償后的網點值,即相同條件下,印前文件中網點百分比為45%的網點印刷出來剛好能夠達到50%的網點面積率,剛好達到目標曲線的要求。以此類推,即可計算出整個階調的補償數據,這種方法在數學上叫做“反函數運算”。依此方法,可計算出其他三色印版的網點補償數據。
這種方法由來已久,完全按照ISO標準的要求進行校準,但其他參數也必須與ISO標準規定的一致,才能得到比較好的結果,比如色序必須是KCMY,所使用的材料、印刷方式、測量方式也必須一致。特別是在匹配Fogra數據集時,應優先采用此種方法。順便一提,于2015年發布的Fogra 51,是依據ISO 12647-2∶2013建立的,將來可能逐步取代Fogra 39,其印刷條件如圖3所示。
方法二:校準灰平衡
首先,什么是灰平衡?灰平衡肯定不是彩色,不是單獨的C、M、Y。那是不是純黑色油墨的中間調?顯然也不是。這里所說的灰平衡是在整個階調范圍內,CMY三色以適當的網點比例進行疊印所達到的非彩色階調,如果偏向某個彩色,則認為是失去平衡。
ISO標準也定義了具體的網點構成,但不夠詳細,還對灰平衡進行了解釋,但在實際操作中較為麻煩。在此,我們不得不提一種得到印刷行業普遍認同的方法,那就是G7。目前,在全球超過4000家企業獲得G7 Master認證,在大中華區已有280多家企業先后進行過G7認證,也培訓了200多位G7專家進行G7技術的推廣和認證。
G7明確定義了灰平衡的計算方法,與承印物材料相關,也定義了達到灰平衡時各色的網點百分比,并設計了相應的測試圖P2P,經過P2P23、P2P25的發展,更適用于大幅面噴墨印刷色彩校準的最新版本P2P51(如圖4所示)也已推出。
此外,G7還定義了灰色的階調,以密度方式確定了階調的深淺,即中性印刷密度曲線(NPDC),橫軸為輸入網點百分比,縱軸為印刷密度值。NPDC分為兩副,一副是P2P51第5列的CMY所構成的三色灰所對應的密度曲線(如圖5a),一副是P2P51第4列單色K所對應的密度曲線(如圖5b)。其實反映的是不同實地密度下的階調復制特性。從圖中可以看出,盡管實地密度相差很大,但25%以下的高光區密度趨于一致,即相同的亮調反差(HC),對于大多數印刷方式的密度從1.0~1.6,基本上能實現中間調及高光階調的一致,即相似的亮調范圍(HR)。同時,G7對于灰平衡的定義完全基于紙張,得到的是相對紙張的視覺灰平衡,這正是G7校準的優勢所在,可以實現各種印刷方式的共享視覺外觀。
G7校準可以采用手繪方式進行,測量各個階調的密度值并與目標值相比,類似于網點增大曲線的方式計算出C和K的補償曲線,M和Y則需要到特別設計的灰色查找測試圖GrayFinder中單點查找并繪出補償曲線,過程相對較為繁瑣,效率較低。
當然也可以通過軟件計算方式輔助進行G7校準。目前,除了官方原始的CHROMiX CurveTM軟件外,越來越多的軟件已支持G7校準方式,比如Bodoni PressSIGN、Heidelburg Color Toolbox、Alwan Printing Standardizer X、Caldera Print Stand Verifier G7、ColorGate Production Server、FUJIFILM ColorPath Sync、KonicaMinolta ColorCare、Mutoh G7 Calibrator等。在實際操作中,絕大多數企業都采用軟件校準方式。該方式只需測量P2P數據,然后將數據導入到軟件中,即可計算出補償曲線,非常快捷。
G7采用灰平衡校準方式,廣泛應用于使用CMYK的各種印刷方式,不限定印刷材料,并且校準后,印刷品具有共享視覺外觀,更是得到了印刷買家的青睞,由于近年來印刷買家的認同和中國香港APTEC等機構對于G7技術的推廣,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熱衷于這種方式。并且ISO 15339中7種參考印刷條件數據集(CRPC)均基于該種校準方式(印刷效果如圖6所示),相信未來會得到更規范的應用。
方法三:CMYK-CMYK轉換
多數情況下,這種方法需要一個特定的Device Link Profile,即設備關聯配置文件,其將兩臺設備或印刷條件對應的ICC進行運算,一個設定為源,即目標色域,一個設定為輸出設備,省去了中間的色彩空間PCS(Public Color Space,公共色彩空間),直接實現目標色域到輸出色域的轉換。
常規ICC profiler進行色彩轉換,需要先將設備色彩空間(如RGB或CMYK)轉換到與設備無關的色彩空間(通常為Lab或XYZ色彩空間),然后再轉換到另一個設備色彩空間(如RGB或CMYK)。經過兩次轉換,顏色必然有所損失。
而CMYK直接轉換到CMYK的方法,省去了中間的PCS,其優點是色彩轉換更加精確,并且可以單獨控制CMYK,保持原色的純凈,特別是黑通道,這一點意義重大,避免了因單黑文字和細線被轉換為四色黑而造成的套印不準的故障。在某些專業的軟件(如CGS ORIS Pressmatcher等)中,還可以控制黑色加入的起點、黑色階調的寬度等更有用的參數,由于黑色的加入,使得在印刷過程中的色彩控制更加容易,灰平衡表現更加穩定,同時也達到了省墨(基于GCR/UCR)的目的。
在傳統膠印領域,采用這種轉換方式,可以維持出版線性不變,即不需要做出版補償曲線,只需要對文件進行轉換即可達到準確的色彩匹配。
由于目標可以設定為印刷行業標準ICC或某特定印刷條件的色域,輸出設備則為實地測試所得,故而可以實現不同印刷條件的色域匹配。且由于是點對點的精確色彩轉換,整個IT8或ECI2002色塊都有超過1000多個色塊一一對應生成數據對應表,不同于以上兩種方法的單通道控制技術,所以可以取得更接近的色彩匹配效果,主要應用于不同設備、不同材料、不同印刷方式的高精確要求的色彩匹配。
這種方法應用更普遍的自然是在數字印刷領域,如惠普、富士施樂、柯尼卡美能達等。原因是數字印刷不需要CTP制版環節,采用軟件轉換后的文件可以迅速進行印刷來驗證實際效果,在ORIS PMW等軟件中還可以進行多次循環色彩校準,實現更加精準的色彩匹配。
由于數字印刷依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色彩波動,穩定性并非十分理想,而在實際應用中,采用這種方法可以保持數字印刷的色彩一致性。在一些顏色要求更高、使用數字印刷機進行打樣的應用中,甚至會用ISO 12647-7進行評估,采用這種方法進行準確的色彩匹配效果,更是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3種方法都有自身的優勢和應有范圍,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詳見表1。在實際應用中,還是要互相結合起來對印刷品進行分析和控制,才能更加有效地控制生產過程中的色彩品質。
您看此文用了分秒,點擊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只需一秒喲~
關注樂享印刷包裝公眾號,在線印刷自助報價!